贵阳博天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3310409001

供应商机

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供应商机

铜仁ISO9001认证流程 黔西南ISO认证流程机构

企业标准化的强力支撑
自我评价及社会确认——2003版企业标准体系国家标准解读
   从10月1日起,2003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正式实施。该系列标准是对1995年实施的企业标准体系系列3项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并增加了一项评价与改进的标准。
产品靠标准。这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但是,公众对这句格言的认识,恐怕还停留在技术标准这一单一的层面上。其实,对产品或服务质量产生影响的,还有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这是1995年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中明确的。但是,如何评价已经运行的企业标准体系,是1995年版标准的不足。而单就技术标准而言,1995年版的标准更偏重于生产领域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新版标准不仅适用于生产企业,还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
1995年版系列标准在我国的生产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有些企业实施的效果十分明显。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国家标准委及时修订了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新版标准包括GB/T15496《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 评价与改进》。企业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社会确认的方式,对业已建立的标准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不断改进。持续改进是新版企业标准体系标准的灵魂。
评价确认是亮点
企业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建立了标准体系,这个体系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是否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存在哪些不足和缺欠,如何持续改进和进一步完善,市场对这个体系是否认可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
有关人士分析了1995年版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全国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技术标准比较健全,但是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实施要差一些,大量企业还是沿用以往的管理制度,此其一。其二,企业标准体系各项标准的实施不完整,没有按标准的要求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第三,由于1995年版企业标准体系自身的不完善,3项标准的内容都是只提出要求,企业按标准做了,但实际效果由于标准自身缺乏检查、审核及改进的要求而体现不出来。
新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和原版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 评价与改进》。标准规定的企业标准体系评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自我评价(又称内部评价),另一种是企业自愿申请,由经过标准化主管部门认可的评价机构对企业的自我评价和符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的自我声明进行确认(又称社会确认)。
自我评价和社会确认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采用规定的方法和程序,针对企业建立并实施的标准体系的全过程,进行标准符合性和有效性的检查、核实和验证,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企业在实施标准体系的过程中,不满足标准要求的项目,并提出不合格报告。企业根据不合格项目,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
有关认为,企业标准体系的评价方式,应以企业自我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社会确认相结合。自我评价的特点在于:评价人员是本企业的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熟悉;评价的时间、频次,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可由企业自行确定,方便灵活;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企业负担小,如无外聘,基本不花什么费用,可节约企业的开支。和社会确认相比,自我评价也有明显的不足:企业管理人员比较熟悉原来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会造成有些不合格项目难以发现,不利于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自我评价的时间、范围、方法和程序基本上是企业自定,有一定的随意性,评价效果和公正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自我评价后,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持续改进是灵魂
持续改进是新版企业标准体系的灵魂。认为,持续改进是体系能够运行的保证,是体系存在的必要条件。由于企业标准体系必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下运行,企业标准体系必须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全球学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由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4个过程构成,即P-D-C-A管理模式。持续改进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循环过程,是以过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适用于所有的过程管理活动。企业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P-D-C-A循环,来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对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和社会确认活动中,查明和消除评价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情况的再次发生,是企业进行持续改进的有效方法。按照P-D-C-A的管理模式,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这个机制的基本要求是,从搜集和分析不合格信息到纠正和制定预防措施,再到纠正措施的实施和跟踪,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
持续改进包括日常的持续改进和评价、确认后的持续改进。日常改进包括搜集有关标准信息、市场信息、用户反馈信息,分析标准体系运行的效果,确定不合格项目,制定纠正措施并及时改进或补充标准,对过程或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日常改进的关键在于对不合格信息的搜集。评价、确认后的改进是全面的、系统的。企业根据评价、确认提出的不合格报告,针对不合格项制定纠正措施并进行改进。改进后要总结经验,对效果进行评价,有关记录要保存。
关键词
企业标准化 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佳程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企业标准体系 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自我评价 企业为确定其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所涉及的各种标准以及相关联的各种标准化工作,是否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活动。
水平确认 制定企业建立和实施的标准体系以及相关联的标准化工作是否满足企业预定要求的客观活动。
视点
把握五项基本特征
陈渭(标准起草人):
如何理解新版企业标准体系国家标准的内涵?不同企业如何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各自的企业标准体系?标准主要起草人、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司长陈渭对企业标准体系基本特征的概括,是解答以上两个问题的一把钥匙。陈渭将企业标准体系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目的性、集成性、层次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等5项内容。
目的性——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发展产品品种和服务项目、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确保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等。企业标准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为企业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作业依据和技术基础,从而在实践中可以评价和有效控制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集成性——现代标准体系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集成为特征。随着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单的标准都难以发挥作用,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集成为一个系统,才能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系统目标的优化程度又和标准的集成程度直接相关。
层次性——充分发挥企业标准体系的功能,必须对复杂的系统实现分层管理。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层次是由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方式以及系统的运动规律等因素决定的,高层次对低一级的结构层次有制约作用,而低层次又是高层次的基础。
动态性——企业标准体系处于企业生产经营这一更大的系统环境内,并与生产经营系统的有关要素处于相互消长的运动中。企业标准体系始终要受到企业总体方针目标的制约,同时,还要不断淘汰那些不适用的、功能低劣的要素,及时补充新的要素,对那些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的项目,必须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保证企业标准体系的动态持续改进。
阶段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经验的不断丰富,决定了企业标准体系的阶段性。但是,企业标准体系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又是标准化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由稳定状态到非稳定状态,再进入高一级的稳定状态,是企业标准体系阶段性发展的特征。
明确三个结合方式
袁华南(标准起草人):
新版企业标准体系是在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以及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在我国普遍实施的前提下发布实施的。
新版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3个体系结合有3种方式。
种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过程(要素)分别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子系统。如将设计、采购、资源、基础设施、产品标准、操作工艺、测量检验、产品防伪、标志等要素分别纳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中;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则纳入相关的子系统中。
第二种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作为企业标准体系的部分内容,并补充完善。如《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中对产品标准的要求,就引用了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中,对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以及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等方面的内容并加以详细的补充。同样的例证还有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在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中的引用。
第三种是企业实施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企业标准体系的各类标准同管理体系的文件进行整合。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例,其文件类型有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程序文件)、作业书、表格、记录等,企业标准体系内的各类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可供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或作业书直接引用,成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产品标准就是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保证实现的产品规范。
铜仁ISO9001认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主导管理体系的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地位是通过与管理体系的融合程度来体现的,融合得不好,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
    实践中发现,认证机构和被认证组织彼此所关注的目标存在着不易弥合的距离,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某些组织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只是片断地吸收、部分地采用,把凌乱的方法或者只言片语当成法宝,忽视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有的企业为行销好看或投标的需要,并没有真正把ISO9000的理念融入日常管理或工作流程中,甚至使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一个“系统”,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达到应有的质量效果,反而成了包袱;
    某些咨询和认证机构并不关心质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地位给予其他管理方法、体系融合的程度,而企业又通常缺乏知识和必要的人力资源把一套完整、有机的体系与其他管理方法、体系融合起来;
    部分认证机构不对客户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作认真客观的评价,使认证仅仅是“材料上通过”,在组织缺乏自主要求的时候,质量管理体系就形同虚设;
    不少企业在准备认证时,用统计报表应付认证机构对统计技术的要求,编制与统计技术有关的程序性文件也不知从何处下手。
    还有些企业在管理方法上盲目追求“”,没有根据自身的水平踏踏实实地落实基础工作,结果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使用了不少时髦的新名词、新概念,但实际连基本的过程控制乃至检验工作还没有健全。
    上述问题引发的矛盾,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应用过程。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甚至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并不明显,有些管理者还出现了“质量管理疲劳”,认为“质量管理体系也就那么回事”。另一方面,许多经过认证的企业苦于没有一种简约、系统、全面的主导管理体系为主干,将一些的管理理念、模式及方法串联融合起来,并体现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因而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常常挂一漏万,只得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制定、修改各种制度、方法、措施。因此,企业在质量改进、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方面存在不少链接和融合的问题,使的理念、模式、方法不能实施。
    面对这些现象,企业应建立全面的、具有相容性的主导管理体系,保证企业质量管理能够健康协调发展。实际上,任何组织在实际操作中都不可能在正常的生产运作之外单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以,如何将质量管理体系与日常生产管理融合在一起,使摆在组织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每个组织的管理模式、文化、素质、环境、产品、组织理事、组织成熟度及利益相关者的期望都有其相对特性,很难形成一种可以套用的固定公式,也不是外人可以代劳的。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一种质量管理、管理控制手段,还是一个能满足从采购到加工生产过程再到交付顾客及持续改进等一系列紧密相扣并在各环节受到监测、控制的管理体系,覆盖了生产运作的各个流程。因此,ISO9000质量体系不仅可以作为质量控制标准,更是一个可以贯通全部产品实现过程的主导管理体系。
    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导入企业使之成为主导管理体系,还必须由企业的高管理者统筹建立和实施。组织的高管理者应该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仅仅视为质量控制手段的认识,才能知道体系的导入及与各种管理方法、模式和文化的融合,这种改进对组织来说是全流程和的。
铜仁ISO9001认证
ISO9000和ISO9001认证有什么区别?
根据IS09000—1给出的定义,IS09000族是指“由ISO/TC176技术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那么由 ISO/TC176技术会制定的标准目前有多?众不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由ISO/TC176技术会制定并已由ISO(国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 的国际标准有19项,ISO/TC176技术会正定还未经ISO颁布的国际标准有7项。对ISO已正式颁布的IS09000族19项际标准,我国已全 部将其等同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其他还处在标准草案阶段的7项国际标准,我国也正在跟踪研究,一旦正式颁布,我国将及时将其等同转化为国家准。    
正式颁布的IS09000族标准    
(1)GB/T65831994(idtIS0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    
(2)GB/T19000.1-1994(idtlS09000-1: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准第1部分选择和使用指南。    
(3)GB/19000.2-1994(idtIS09000-2:199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第二部分GB/T19001、GB/T19002和GB/T19003实施通用指南。    
(4)GB/T19000.3—1994(idtlS09000-3: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第3部分GB/T19001在软件开发、供应和维护中的使用指南。    
(5)GB/T19000.4-1994(idtIS09000-4:199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第四部分可信性大纲管理指南。    
(6)GB/T19000-1994(idtlS09001:1994)质量体系列化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7)GB/T19002-1994(idtlS09002:1994)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8)GB/T190031994(idtIS09003:1994)质量体系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9)GB/T19004.1-1994(idtlS09004-1: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1部分指南。    
(10)GB/T19004.2-1994(idtlS09004-2:1991)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2部分服务指南。    
(11)GB/T19004.3-1994(idtIS09004-3:1993)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3部分流程性材料指南。    
(12)GB/T19004.4-1994(idtlSO-4:1993)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4部分质量改进指南。    
(13)GB/T19015-1996(idtISOl0005:1995)质量管理质量计划指南。    
(14)GB/T19017-1996(idtlS010007:1995)质量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15)GB/T19021.1-1993(idtlSOl0011-1:1990)质量体系审核指南第1部分审核。    
(16)GB/T19021.2-1993(idtIS-:)质量体系审核指南第2部分质量体系审核员的评定准则。    
(17)GB/T19021.3-1993(idtIS0100ll-3:1991)质量体系审核指南第3部分审核工作管理。    
(18)GB/T19022.1-1994(idtIS010012:1992)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1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    
(19)GB/T19023-1996(idtlSOl0013:1995)质量手册编制指南。 
现在很多人说的ISO9001认证证书 和 ISO9000认证证书 是一样的  只是后者是口误,实际中iso9001:2008 是目前新版本的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15年国际将对ISO9001:2008认证进行更新,过渡期为3年也就是说iso9001:2015将于iso9001:2008认证会在这3年中同时存在。
铜仁ISO9001认证
标准不适宜还是认识不到位
    《中国质量认证》2003年第2期发表的《ISO9001:2000标准的九处不适宜及弥补方法》一文(下称《不适宜》),对一些组织在贯标中容易疏忽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无论是对组织还是认证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对文中提出的两处“不适宜”,笔者认为不妥。我们不能因某些组织对标准的认识不到位,就认为ISO9001:2000标准“不适宜”。
   一、实施标准的方法是允许多种多样的
   ISO9001:2000标准(下称标准)0.1“总则”指出:“统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或文件不是本标准的目的”。这表明,实施标准的方法允许多种多样。正因为如此,新版标准强制性的文件要求明显比1994版标准要少,但这并不是《不适宜》一文所说的“对程序文件的明确要求太少”,而是赋予组织更大的灵活性,以便能够依据组织的规模和产品特点编制更具有针对性的文件。文件数量的多少,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
   也以《不适宜》一文提到的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为例。《不适宜》一文认为,“贯标组织应在《生产过程控制程序》中,对过程的运行准则和控制方法作出明确要求,而不要受7.5.2条款要求的局限,同时将关键过程的运行准则和控制方法规定到位”。笔者对此表示赞同,但认为这不是惟一的方法,更不能据此认为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提出的要求不适宜。
   7.5.2条款的实施还有不少有效的方法,如某制造厂在质量手册中作出了这样的表述:“焊接和铸造为本厂的过程,由品质部会同技术部、生产部的有关人员对其进行确认。确认的频次至少每半年一次,遇突况可随时安排确认。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确认内容可包括工艺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设备过程能力的认可、人员的、记录的完整性和及时性。由品质部负责审批确认的结果,并保持相关记录。”所以,只要能覆盖标准要求,并具有可操作性即可接受,而没有必要追究其是否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了表述。
   对于《不适宜》一文中提到的对关键过程的控制,可以按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所规定的要求“实施监视和测量”(7.5.1e),而不一定像过程一样进行确认和在确认。
   二、关键是如何界定“形成文件的程序”与“所需的文件”
   《不适宜》一文认为,由于标准“对程序文件的明确要求太少┅┅贯标组织编制的程序文件很可能不充分,从而降低了贯标的有效性”,并由此得出标准“不适宜”的结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可能与该文作者对“形成文件的程序”(4.2.1c)和“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4.2.1d)的理解和界定有关。
   ISO9000:2000标准2.7.2“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类型”指出:“提供如何一致地完成活动和过程的信息的文件,这类文件包括形成文件的程序、作业书和图样”。由此可见,“形成文件的程序”与“作业书和图样”都可以达到“提供如何一致地完成活动和过程的信息”的目的,而“作业书和图样”恰恰属于“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的范畴。
   那么,如何界定“形成文件的程序”与“所需的文件”呢?既然ISO9000:2000标准没有对此作出严格的界定,就说明允许组织结合自己的实际对两者的区别或内涵进行理解,以便灵活有效地实施。基于这样的理解,可对两者做如下界定:
“形成文件的程序”指对所有要开展的质量活动的范围、目的、步骤、记录以及人员职责作出相应的描述,一般不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和操作细节。
“所需的文件”则是对所要开展的质量活动的技术问题和操作细节作出具体的,通常不涉及跨部门的活动描述。这类文件的编写应围绕5W1H开展,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间做、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时间完成、谁去做和如何做等。
m.gybtygybty.b2b168.com

返回目录页